学院新闻
拔尖计划学生张志皓同学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拔尖成果
发布时间:2022-04-11太阳成城官网2017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张志皓同学拔尖计划研究成果“Biotransport of mercury and human methylmercury exposure through crabs in China - A life cycle-based analysis”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文章。
甲基汞(Methylmercury, MeHg)作为自然界中汞元素的常见存在形式之一,是一种生物毒性物质,对于人体具有极高的神经毒性,发育期婴幼儿及孕期妇女为其主要敏感人群。甲基汞常见于水体及生物体中,通过食物摄入少量即能发挥巨大毒性,食物摄入也是甲基汞暴露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人体甲基汞暴露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水鱼类如金枪鱼等高甲基汞浓度生物及东亚地区大米等低甲基汞浓度、高摄入量的食物种类之中,对于其他食物种类的甲基汞含量及人体暴露贡献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以中国产蟹类为切入点,定量地研究了国产蟹类甲基汞的年总产量、迁移途径及最终对于人体甲基汞暴露的贡献(图1)。
图1 中国蟹类甲基汞地区年产量、迁移途径及最终暴露分布
根据本次研究的实验结果,国产蟹类体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甲基汞(50–1400 ng/g),与部分海水鱼类甲基汞浓度持平,但却未在甲基汞暴露研究中得到关注。我国年食用蟹类产量中所含有的甲基汞在近20年来快速增长,在2018年达到30 ? 27kg(图2左)。我国蟹产甲基汞产地十分集中,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少量内陆淡水湖区域,约仅6.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71%的年蟹类甲基汞通量(图2右)。然而通过跨省食品贸易及进出口,蟹类甲基汞暴露呈现海产蟹类甲基汞从沿海向内陆转移、淡水产蟹类甲基汞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图3)。最终,我国年蟹类甲基汞产量的66%迁移到非产地地区,涉及的人体暴露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此前的甲基汞暴露研究多注重产地及相关人口暴露,经过贸易迁移而导致的风险转移很少受到关注,严重低估了非沿海地区及非重点水产产地的甲基汞人体暴露,应引起重视。
图2 我国年蟹类甲基汞产量年变化(2003-2017)及2017年蟹类甲基汞各省份产量
图3 我国蟹类甲基汞源汇分布及生物迁移途径
44118太阳成城集团2017级本科生张志皓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学军教授和耶鲁大学环境学院刘茂甸博士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30748, 41977311, 41821005)和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5684
第一作者简介
张志皓,44118太阳成城集团2017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2018年6月加入拔尖计划基地,师从王学军教授开展科研训练。曾获44118太阳成城集团未名学士、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科研优秀奖、学习优秀奖、五四奖学金等,也曾任2017级环境科学班班长、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林歌“计划部长、校学生会生活部副部长等。现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简介
王学军,44118太阳成城集团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PNAS、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文章近200篇。担任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