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综合科考
发布时间:2023-09-28“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汉书.苏武传》
这里的“海上”便指的是贝加尔湖,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早明确记载贝加尔湖地区。各种故事和传说令贝加尔湖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身为世界第一深湖和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动植物资源丰富,贝加尔湖更是有着丰富的科考价值。
2023年8月,由44118太阳成城集团刘鸿雁老师、宫彦萍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张卓栋老师及两校18名本科生组成的实习团前往俄罗斯开展“一带一路”综合实习。实习团沿贝加尔湖对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详细考察了后贝加尔、东卡两个国家公园,实地调研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地学特征,领略当地风土人情,并与布里亚特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机构的老师就生态、地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寻全球变化背景下西伯利亚与中国所共同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俄罗斯实习团考察路线
【贝加尔湖湖岸景观考察】
8月13日-14日,实习团主要考察了色楞格河三角洲附近地区和后贝加尔国家公园,考察贝加尔湖的湖岸动态、湿地等内容。
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大的入湖河流,补给了湖泊水量的50%以上。其发源于蒙古国境内,流经蒙古国北部,注入贝加尔湖,全长1024千米,流域面积约90万平方千米。
狮子山顶远眺色楞格河
色楞格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三角洲,该地区主要为暗色泥质湖岸,在湖岸腐殖质层之下的成土母质主要来自于风力搬运作用而来的黄土。都兰地区的湖岸组成则不再是泥质而是沙质,此处距离色楞格河入湖处较远,与三角洲周边相比,泥沙的供给、水动力条件均不同,通过湖水的搬运和堆积,最终形成沙滩。距离都兰25km的白马度假村的湖岸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构成,且这些砾石具有较高的磨圆度。说明砾石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被搬运到这里的,且经历了长时间的水流冲刷。贝加尔湖中的拍岸浪也显著提高了湖畔砾石的磨圆度。同学们惊叹于大自然的力量,在不同类型的湖岸合影留念。
泥质湖岸合影
沙质湖岸合影
砾石湖岸合影
后贝加尔国家公园位于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区,覆盖了贝加尔湖东岸中部湖岸、巴尔古津山脉西坡、乌什坎尼群岛以及湖中唯一的大型半岛——圣诺斯半岛,其总面积达2,690平方公里,主要属于巴尔古津河流域。园区内湖泊、湿地与湖岸景观便是主要的考察对象。刘鸿雁老师讲解了园区的气候和植被状况,后贝加尔国家公园地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柯本气候类型为普通亚寒带冬干气候,其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主要树种包括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偃松(Pinus pumila)、西伯利亚松(Pinus sibirica)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俄罗斯实习团在后贝加尔国家公园合影
实习团就园区内典型湖泊湿地进行了考察。由于气温低、蒸发弱,西伯利亚的低洼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湿地植被类型丰富,以禾本科的灰脉薹草(Carex appendiculata)、假鼠妇草(Glyceria leptolepis)以及莎草科植物等沼泽植物为优势物种。除草本植物以外,湿地中也生长着以桦树为主的乔木。同学们观察到湿地中针叶树死亡而桦树正常生长的奇特景观。刘鸿雁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气候变化、冻土融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刘鸿雁老师讲解植被状况及湿地生态系统
【文化与学术交流】
8月15日,实习团与布里亚特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老师进行了文化与学术交流。
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是本次实习的邀请方,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校方隆重的接待了实习团,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商定进一步在科研教学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和实习团老师合影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的老师们为本次实习安排了丰富的实习内容,一路陪伴我们的整个实习,实习师生和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地理与生态学系主任Bair O. Gomboev教授给实习师生做了精彩的讲座。教授的讲座紧密围绕着如何基于自然和社会过程的周期性条件确定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俄罗斯实习师生与布里亚特国立大学老师们的合影
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Oleg Anenkhonov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学“讲座”。他基于同学们前几日在野外所采集到的植物标本以及拍摄的植物图片展开讲解,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同植物类群的生境特点,以及它们独特的形态和辨识特征,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一个个植物标本和图片又重新鲜活起来。
实习师生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Oleg Anenkhonov教授合影
【地貌与植被特征考察】
8月16日,实习团自乌兰乌德前往东卡国家公园,沿途考察贝加尔湖地区地貌和植被特征。
贝加尔湖的巨大水体、邻近山脉的存在以及贝加尔盆地复杂且对比鲜明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植物区系的多样性。贝加尔湖地区植被呈现出海拔地带性,高山植被、森林和草原群落构成了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灌丛、草地、沼泽和水生群落代表了非地带性植被。贝加尔湖植被在西部和西北部迎风坡以湿润的深色山地针叶林为主,东部和东南部则多干旱植被,呈现出林草交错带“阳坡草原,阴坡森林”的景观格局。
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
在整个行程中,实习团途经贝加尔湖南岸,穿越了贝加尔湖东南岸和南岸的哈马尔大板山脉。由于北冰洋过来的水汽不能翻越哈马尔大板,在贝加尔湖南岸和东南岸形成了显著的降水量梯度,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降水量变化对当地植被景观的影响。刘鸿雁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乌兰乌德的年降水量仅有3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广泛分布着林草交错带;而我们途经的贝加尔斯克,年降水量达到800mm,属于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此外,气候的湿润程度和地形条件也对当地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地利用情况以及树种组成产生了影响。
8月17日,实习团抵达东卡国家公园开展考察。
东卡国家公园位于布里亚特西南部的东卡区,处于贝加尔湖和库苏古尔湖两大湖泊、哈马尔大板和东萨彦岭两大山脉之间,包含了伊尔库特河和伊尔库特山谷,旨在保护贝加尔盆地的自然复合体。
老师和同学们徒步上山,一路上,同学们观察着林下的植被,也不时邂逅可爱的动物。此处的森林林线大约处于海拔1000m,森林主要由欧洲赤松与西伯利亚落叶松构成。山杨和白桦作为先锋物种则通常在山火后长出,一路上我们看到一片片过火焚烧后的空地上生长着不同高度的树苗,从这些树木的长势可以看出过火后林地更新的时间长短。
沿山路继续前行,山火燃烧的痕迹随处可见。刘鸿雁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道,这里山火主要的原因是雷击,每一次的山火过程均会对植被生长与冻土层的结构产生影响,而在地面的树木更新后,冻土会重新形成。林火对森林生态环境来说也不是完全有害的,它同时有着促进植被更新的作用,如山火会促进松子的萌发,推动森林的更新。包括林木在内生物的消亡并不一定是消极负面的,还代表着新一轮生命的开端,这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思想。
被林火烧焦的树木
新萌发的幼树
东卡国家公园的针阔叶混交林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考察】
俄罗斯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25%,而贝加尔湖就占到了20%之多,蓄水量高达23.6万亿立方米。除了有强大的储水能力外,贝加尔湖有着数百条入湖河流,供水量十分充足。湖水的水质良好,有中国企业在湖畔建立水厂,直接从贝加尔湖中抽取湖水制成饮用矿泉水,产品向世界各地销售。这也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计划与其他国家合作发展经济、开发自然资源的一个良好例证。
8月18日,在实习团前往斯柳江卡的路途中,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的老师详细讲解了贝加尔湖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历史。贝加尔湖西南角的别尔江斯克曾设有造纸厂与塑料厂,造成了大量污染。为了保护贝加尔湖的环境,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关停了贝加尔湖沿岸和乌兰乌德的大量工厂。此外,法律还规定湖区禁止采矿,如不能开采磷灰石等。现在,贝加尔湖最大的问题是固体垃圾,这些垃圾主要随色楞格河等入湖河流注入贝加尔湖;当地虽然设有污水处理厂,色楞格河三角洲也具备天然的过滤功能,但它们的净化效果终究有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供暖、工厂和汽车是最大的空气污染源。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和伊尔库茨克大学、俄联邦部门、贝加尔湖环境管理研究所等部门均设有自动监测污染的设备,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地理专业的学生也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监测。
【心得收获】
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走出国界,深入实地考察西伯利亚地区的植被、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加强了对全球变化背景下资源环境问题的深入认识,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在实习的过程中,老师们根据所见所闻提出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同学们也跟随老师的指引深入思考,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和中国面对着类似或有差异的问题和境况。在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对西伯利亚地区和国内进行对比研究,探寻全球变化问题下两者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本次实习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眼见为实”,让同学们对这一地区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对于今后在地球系统科学建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供稿:44118太阳成城集团
图文:实习师生